母親葬禮結束後,姐弟四人向老屋告別淚濕雙眼,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珍惜手足情

母親的葬禮,在昨天下午四點終於結束了,承包宴席的廚師和他的幫工們,
已經收拾完畢,結完賬,然後他們匆匆離去。
老家的小院,一地的狼藉,大姐拿著大掃帚,開始打掃衛生。
忙到五點的樣子,我們四兄妹,將要和老屋告別,踏上各自的旅程。
母親是在我濟南的家裡去世,並在蓮花山的殯儀館火化的,在母親病重的時候,
我最初的打算是,在當地給她買一個墓地,然後把父親的骨灰,從老家的祖墳上遷過來。
但病危中的母親一直搖頭,我知道,她是想葉落歸根,回到自己的故土安葬。
大姐住在菏澤,五點十分,她提議大家和老屋進行最後的留影,
隨後他們一家人驅車而去,我留意到,大姐臨走前,在院子里轉來轉去,我知道她有太多的不舍。
二姐在南京安家,她簡單地收拾好行李後,來到堂屋,取下了掛在堂前的一個鏡框,
她說她要帶著,每次想家的時候就看看。
鏡框里的照片,有黑白也有彩照,裡面有我們成長的痕迹,也藏著我們父母這麼多年的苦痛與心酸。
三姐離得最遠,她遠嫁到浙江的麗水。這次三姐夫因為患病(尿毒症),
只有她和兒子前來,在母親的墳前,她哭得最凶,三姐臨走前,她扶著家門口的那棵洋槐樹,淚水潸然。
我知道,那棵樹是三姐讀一年級時種下的,如今一晃已經過去了四十多年。
我和三個姐姐都是一母同胞,但隨著時光的流逝,我們漸漸長大,
就像三姐栽種的那棵洋槐,長到分叉的年紀,便在歲月的裹挾中不得不分道揚鑣。
我是最後一個離開的,因為我要負責鎖門。
這棟房子,是父母1986年造的,當時花了四千多元(人民幣,下同),
當時是村裡第一口瓦房,儘管他們付出了很多的辛勞,但他們卻很欣慰。
老屋記載著我的童年,記載著我對未來的憧憬。在我七歲起,我們一家就生活在這棟老屋中。
在我記憶的深處,這裡時時充滿著歡聲笑語。
父母漸漸老去,歲月的痕迹讓年輕力壯的他們,變成了孩子們的外公外婆和爺爺奶奶,
逢年過節的時候,大家拉家帶口,都也喜歡來老屋小住(2022年,母親因為摔傷,才被我接到濟南去生活)。
我們都知道,在這個平淡無奇的小村莊里,因為父母在
所以這裡就藏著我們四姐弟最愜意的生活,也藏著我們最踏實的幸福。
2017年5月,父親因病去世後,母親獨自住在這裡,她在小院里種滿了蔬菜和瓜果,
我們姐弟中,無論誰回家,臨離開的時候,車子的後備箱里,都裝滿了母親收穫的土特產,裝滿了母親無限的愛。
我畢業後,在濟南工作生活,離家也不算遠,兩百多公里的樣子。
以前,我每個月都會開車回老家看看父母,有時候也會帶上妻兒,
一路聽著音樂,看著路兩旁的風景,想著回家見到父母時的情景,我會很開心。
但這次回家,車的後座上,坐著我的妻子和兒子,兒子抱著母親的骨灰盒,
一路上我停了四次車,因為想起曾經的過往,我就止不住流淚,而淚水使我的視線受到了干擾。
父母都不在了,那種心裂的感覺,讓我的情緒難以自制。
記得過去回家,每當我看到村子裡面,那些因年久失修而坍塌的老房子,
和荒草叢生的院落時,我總能聯想到當年裡面會是一片歡聲笑語,裊裊炊煙的樣子。
那時,父親知道我要回家的消息後,就會一路小跑,到村口接我,
而母親則馬上打掃庭院,切菜刷鍋,準備我愛吃的飯食,現在他們都不在了……
母親單獨居住的日子,我和姐姐也經常回去,只是,
從今以後,母親在家等待著子女一大幫子人回去的時光,也一去不復返了。
家裡的大門,是從鎮上花了350元買來的,由於質量不是很好,
父親生前每隔兩年就要刷一次油漆,由於鐵門之間的縫隙太大,
稍微有一些風吹草動,就發出刺耳的聲響,隨著狗兒的狂吠,父母總會覺得有人過來串門了。
這個時候,父親就會拿著一把掛鎖,在裡面扣住,如果再聽到敲門的聲音,
父母才會出去開門,那說明,是真有人來串門了。
要和老屋告別了,我再次走進堂屋環顧四周,再次走到母親當年忙碌過的廚房,
母親每次燒飯時,都坐在那個手工編織的草墊子上,它是母親親手編的。
我拂去墊子上的灰塵,坐上去,似乎還能感覺到母親的溫度。
我用手機拍下角角落落,再次走到母親生前栽種的菜園裡,回望當年溫馨的時光,再
次來到父親使用過的手扶拖拉機和自行車旁,和它們一一道別。
告別了,老屋,告別了,躺在麥田間的父母,告別了,曾經的舊時光。
以前,每次離家的時候,父母都會跟在我的身後,送了再送,一直送到父親每次迎接我的那個村口。
但這次,再也沒有人送我了。我將那把生鏽的鎖和鑰匙,擦了又擦,這次,我只有自己來鎖門了。
隨後,我就把鑰匙放在門口的一片青瓦下面壓著,母親生前每次出門時,
也是放在那裡,那片青瓦,是我和母親的「暗號」。
鎖門後,我也像三姐那樣,撫摸著門口的老槐樹,和它道別。然後直接走向停車的位置。
在路上,我碰到了隔壁的大爺,他拉著我的手說:
「乖乖來,不要難過,下次回家,在大爺家吃飯!」
隨後,他又給我說了很多安慰的話,看著他老態龍鐘的樣子,我的眼淚一下子又流了下來。
車子發動了,我打開手機導航,這時,我才發現自己的微信里,有很多個未讀信息,那是姐姐們發給我的。
大姐:「弟弟,父母不在了,以後你就是咱們一家的主心骨,我們要常聯繫!」
二姐:「弟弟,有機會帶著老婆孩子來南京玩,姐姐隨時歡迎你們!」
三姐:「老弟,我們每年約定一個時間,到時一起回家看看!」
看著她們的留言,我淚眼朦朧。
父母在,兄弟姊妹是一家,父母去,兄弟姊妹是親戚。但在今後的日子,
我會力所能及地去呵護和姐姐之間的情感,讓這份手足之情,同樣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