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ING

俗話說"夫妻不送葬,送葬必遭殃",老伴為什麼不能送,有道理嗎?

俗話說
美麗夢想 2024-02-23 檢舉

人這輩子,往往都是由父母陪伴孩子的童年,而孩子長大後剩下的時光,

基本上都是在和愛人 朝夕共處,一直到生命中的最後一刻。

 

 

然而,就是在這生命的盡頭,很多夫妻都不能為愛人送葬,

Advertisements

此間甚至還流傳有一句俗語:夫妻不送葬,送葬必遭殃!

 

從字面看來,似乎只要為愛人送葬,就會產生不祥,那麼這句話真的有道理嗎?

難道只是空穴來風的一種迷信?

Advertisements

 

夫妻間的感情,大多是由愛情進階為親情, 到最後形成愛與親交織的一種感情,

同樣也是世人眼中最為美好的一種感情。

Advertisements

 

關於愛情的描述,從古至今就流傳著許多詩句,

不管是“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還是 “得成比目何辭死,原作鴛鴦不羨慕仙。”

 

Advertisements

這些詩句都完美詮釋了愛情的真諦,也讓無數戀人為之嚮往,從而堅定了陪伴愛人走過一生的決心。

 

然而,即使是最偉大的愛情,在死亡面前似乎也要止步,而「夫妻不送葬,送葬必遭殃」的最早典故,

Advertisements

其實早在戰國時期 就已經初顯端倪。

 

根據《左傳·僖公二十六年》 記載,當時的齊國有一位名叫 田常 的大臣,

他是個很有野心的人,自打奪權以來,就在不斷削弱鄰國的實力,而魯國就是其中之一。

魯國大臣季孫行父, 算是本國裡頂樑柱一般的存在,所以他也被田常視為了眼中釘,從而專門派去刺客進行刺殺。

 

 

最終,田常計謀得逞,剛好季孫行父的妻子又在齊國做人質,所以她便想著去看丈夫最後一眼。

然而,她還是低估了田常的殘忍,田常以各種手段阻擾她回國送葬,

甚至還用「夫妻不相見於喪也」 來勸告她不能回去,而這個典故就是後世俗語的前身。

 

令人感嘆的是,「夫妻不送葬,送葬必遭殃」的初衷並不是迷信或是為生者著想,而只是爾虞我詐的一種體現。

無論一開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但這個習俗還是被很多地區的居民流傳下來,

而後世也在為這段話不斷加上各種別的標籤,總之就是不能讓另一半去送葬。

 

這種情況在許多農村地區尤為明顯,而且即使是年邁的老人們都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只知道這個習俗是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那必定就有它存在的道理。

隨著社會不斷進步,封建迷信早已淪為糟粕,所以很多年輕人或是中年人想到這個習俗時,

就會不自主地產生懷疑:夫妻真的不可以送葬嗎?

 

「必遭殃」顯然只是迷信, 但古人流傳下來的習俗不可能只有迷信,或許還有很多為生者的考量。

不管是社會還是國家,發展到任何階段都是以人為本,而人的生命和身心健康就是最需要保護的存在。

 

眾所周知,愛情可以說是這個世界上最真摯的感情之一,特別是夫妻兩人的感情,

一旦出現了另一方先離世的情況,最痛苦的莫過於活著的另一半。

而在死者下葬的那一刻,悲涼的氣息會出現在每個人的身上,哭聲將會響徹在現場的每個角落。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

或許你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