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ING

為什麼你不是真正的快樂

為什麼你不是真正的快樂
value101 2019-08-13 檢舉

為什麼你不是真正的快樂

人們相信“做人最重要的是開心”,兜兜轉轉,最終卻往往自嘲“你不是真正的快樂”。

紐約作家Emily Smith認為,活得有意義才能活得快樂,人生的意義則由四大支柱組成:

歸屬感——人與人之間的聯結

目的——驅使人前進的理由

超然——超越日常喧囂的體驗

改寫人生故事——轉變描述人生的方式

有了堅實的意義支撐, 快樂將不再是無法觸及的水中月。

曾幾何時,逃離北上廣,一路向西去大理,詩與遠方,種地放羊,成了浪漫、詩意和美好生活的代名詞。

如果有一天我能夠擁有一個大果園,我願放下所有追求,做個農夫去種田,每個早晨耕耘在綠野田園,每一個黃昏都守候在鄉間的麥田。

這類歌詞代表了無數老中青年的心聲。

心理學家、哲學家、宗教人物、作家、中醫等等,各種權威公眾人物,都建議人們:要活得快樂。數不清的作家出書教人們怎麼變得快樂,網絡上有各種讓人變得快樂、保持快樂的方法、秘笈。

就連家長們對孩子的教育觀念也發生了轉變,越來越多的家長希望孩子們能接受快樂教育。而自己加班工作、努力賺錢的目的都是為了自己或家人的幸福快樂。“做人,最重要就是開心”這樣的話被奉為金句,成為無數人的口頭禪。

為什麼你不是真正的快樂

可是仍有很多人已經擁有體面的工作、寬敞的房子、理想的另一半、隨時可享用的美食,貌似是想要的都有了,還是會不快樂?

北京大學徐凱文教授,是北大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副主任、心理危機干預專家,他在一場家庭教育論壇上曾講到北大30%一年級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厭惡學習,或者認為學習沒有意義,40%的學生認為活著沒有意義,只是按照別人的邏輯活下去而已。籍此徐教授提出了一個概念——“空心病”。

空心病看起來像是抑鬱症,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快感缺乏,這些人有強烈的孤獨感和無意義感,如果到精神科醫院的話,一定會被診療抑鬱症,但是問題是所有的藥物都無效。令人唏噓的是他們從小可都是成績最優秀的好學生,最乖的學生。

為什麼你不是真正的快樂

日本作家:林真理子

就像日本作家林真理子的小說《平民之宴》中描寫的帥氣少年——翔,成長於優渥的中產家庭,母親由美子花盡心思培養一對兒女, 可是翔卻不思進取,甚至不肯參加大學考試,被父母趕出家門後靠打工度日,除了吃穿基本需求,沒有任何慾望。當心疼他的外婆把1千萬日元遞給他時,翔說他不需要那麼多錢,因為什麼也不想做。

明明擁有很多人艷羨的一切,卻仍不覺得幸福;明明大好前途垂手可得,仍寧願過廢柴人生,這就是典型的“空心人”了。像翔這樣的空心少年在中國也早已非常普遍。上學、讀書,似乎除此之外,不知道該做什麼。

所以又有人說,快樂和慾望的滿足並不能相提並論。那快樂到底如何定義?是什麼會拖住快樂指數的後腿?

為什麼你不是真正的快樂

Emily Smith

今天推薦的這個視頻中的演講者艾美莉·史密斯(Emily Smith),是紐約的一位作家。她也曾有同樣的困惑,作為一名作家,擁有了常人羨慕的一切生活,自由的工作時間,漂亮的外表,苗條的身材,完美的男朋友,紐約市中心的漂亮公寓,但是,Emily仍然感到不快樂。

於是她開始學習心理學,潛心研究到底是什麼使得人們不快樂。為了找出答案,Emily花了五年時間,訪談了數百人,閱讀了數千頁的心理學、神經科學、及哲學的想著書籍。最後將研究結果寫成了一本書《意義的力量》(The Power of Meaning)。

研究中Emily發現,原來追求快樂這件事本身就會讓人不快樂。人們絕望的原因並不是缺乏快樂,而是缺乏人生意義。

全球的自殺率不斷攀升,最近在美國達到三十年來的新高。在中國,自殺已成為第五大死因,每年人數在增長,且年齡呈低齡化趨勢。

12年前中國人抑鬱症發病率是0.05%,現在是6%,12年間飆升120倍,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焦慮抑鬱等精神問題的發病率也在高速發展。

客觀來說,從每個能想到的標準來看,人們的生活變好了,物質需求得到了這個星球上有史以來前所未有的滿足,但是越來越多的人感到無助、沮喪、被莫名的孤獨,空虛感包裹和侵蝕。

為什麼你不是真正的快樂

活得快樂和活得有意義之間到底有什麼差別?

許多心理學家把快樂定義為一種舒服自在的狀態,在當下感覺很好。而意義的含義則更深一層,知名心理學家馬丁賽里格曼說,意義來自歸屬感、致力於超越自我之外的事物,以及從內在發展出最好的自己。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

或許你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