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ING

擁有這種思維的人,前途不可限量

擁有這種思維的人,前途不可限量
value101 2019-08-15 檢舉

01

曾經有一個青年小伙,大學畢業後,到《泰晤士報》推銷自己,希望能夠獲得一份工作。

青年:請問你們需要編輯嗎?

總編:不需要。

青年:記者呢?

總編:不需要。

青年不死心,又繼續問了是否有排版工、校對員的需求。

總編表示報社目前沒有任何的職位空缺。

這時候,青年拿出一塊牌子:那麼,這個,您一定需要吧?

總編這時候才抬起頭,看到牌子上寫著:額滿,暫不僱傭。

因為這塊牌子,總編留下了這位青年。二十年後,他成為了新的總編。這位青年叫西蒙.福格。

我們每個人本質上都是一個“商品”,商品的價值是由客戶決定的,而不是我們自己。 西蒙.福格的“賣點”,可能是“寫作能力強”“信息敏銳度高”等等,但客戶並不缺乏這樣的人才,而西蒙.福格隨機應變,幫助客戶解決問題,最終也讓自己如願成為報社的一員。

阿里巴巴以“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為目標,成就了無數的中小企業和創業者,而這些中小企業和創業者的成功,也成就了阿里的偉大事業。

阿米巴通過“合夥制”,推進“全員參與經營”,讓企業和員工之間從勞資對立關係轉變為並肩作戰關係,讓企業經營活力十足,實現眾人拾柴火焰高、員工人人提收益的局面。

無論是西蒙.福格的“從客戶需求出發”,還是阿里巴巴的“創建平台為他人賦能”,抑或阿米巴的“轉對立為合作的管理模式”,他們都選擇了同一條通往成功的路勁:先“利他”,再“利己”,通過“利他”,成就更大的“利己”。

擁有這種思維的人,前途不可限量

給客戶帶來利益,才能給自己帶來利益

02

稻盛和夫曾說,“利己則生,利他則久。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利他是一種高級的“利己”。

所謂利他,就是要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事情、看待事情。

佛教中提出“自利・利他”思維,表達了同一種思想境界。意思是說,為了自己獲利而採取的行動,必須同時讓對方獲利,雙方都能獲得價值,整個行為鏈才是健康、可持續的。

就如:想要觀賞到美麗的鮮花,你就得按照花的習性精心照料,想要魚兒上鉤,你就得準備它們愛吃的魚餌……

但在職場現實中,以自我利益為中心的行為卻是屢見不鮮。

以各種套路,忽悠客戶購買自己並不需要的產品。

剽竊同事方案創意或工作成果,在領導面前邀功。

誣陷、誹謗競爭對手,甚至設計全套、背後插刀……

這些“利己”的行為背後,折射出的是一種“稀缺”心態,即資源是固定的,世界是一場零和遊戲:你成功了我就會失敗,你得到了我就會損失,我必須要競爭、搶奪,只有勝者才能為王。在他們眼裡,職場,就是戰場。

《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和勞碌的》中指出,這種稀缺心態,短期內能夠帶來紅利,但長期看來,會導致“管窺效應”,就像從管中窺看這個世界,決策時,只會看到自己專注的點,忽略一些重要的事情,損害長期價值。同時,還會導致“借用”,習慣性透支未來的資源而不自知。

比如:

千方百計想著“把梳子賣給和尚”,那隻能是一錘子買賣,你永遠不會有回頭客,更不可能深度挖掘客戶價值。

跟同事之間勾心鬥角、搶奪資源,自我保護、獨享信息,不僅消耗自己的精力,更會失去重要的人際關係鏈。

成天想著跟領導要升職加薪,卻不通過實際行動,去成就領導的想法,永遠只能停留在原地。

可以看出,從利己思維出發的行為模式,是不可能持續產生利己結果的,更會抹殺掉我們職場的發展帶寬。而只有利他思維,才能夠讓自己與對方,站在同一陣線,塑造出“一體感”,目標一致、行動一致,最終實現“雙贏”。

擁有這種思維的人,前途不可限量

從利己出發,與外界“競爭敵對”,是一種短視行為

03

如何通過利他成就自己呢?

“利他”?就是“幫助別人嘛”。做好事,聽起來似乎很容易,但要真正通過利他行為,換取更大的自我提升、實現自我價值,卻不是那麼簡單的。

在稻盛哲學裡,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公式叫“成功方程式”,即:成功=人格·理念(-100~100)×能力(0~100)×努力(0~100)

人格·理念: 即思維方式。它是矢量,有方向性,從-100分到100分,它是成功與否的決定性因素。如果一個人是負面的思維,以自我為中心,損人利己,越努力,則越偏離成功的軌道。

能力: 指先天的智力和體力,有個體差異,但自己無法決定。

努力: 通過後天培養,由個人意志決定。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

或許你也喜歡